董登新谈延迟退休方案 弹性延退制度适合中国国情
不管我们有多么的不愿接受,延迟退休年龄依然越来越近。同时,在世界范围内,延迟退休已成为一种趋势。
早在2013年,人社部就男女同龄退休的问题向外界征求方案,内涉延迟退休的内容。2015年,来自社科院、人大、清华、武大等院校的多个专家团队参与制订了多套改革备选方案,其中,受关注程度比较高的则属清华大学和社科院提出的两套方案。
清华方案建议:从2015年开始,1965年出生的女性职工和居民应当推迟1年领取养老金,1966年出生的推迟2年,以此类推,到2030年实现女性65岁领取养老金;从2020年开始,1960年出生的男性职工和居民推迟6个月领取养老金,以此类推,到2030年实现男性职工和居民65岁领取养老金。
和清华大学的方案不同,社科院延迟退休的实施年限更久,建议每几年延长3个月,延迟5岁用20年的过渡期,但为了避免制度碎片化,特殊群体并不单独列出。
方案一出,延迟退休成为众矢之的。那么,延迟退休为何会被提出?时隔6年,为何至今尚未推出?就此,记者记者专访了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核心成员董登新。
延迟退休年龄“六年磨一剑”
记者:当年,延迟退休推出的背景是什么?
董登新:2013年之前,延迟退休只是一个概念或者说是一个提法,官方并没有正式将其纳入具体的政策制定和立法程序当中。2013年当年,应该是个转折点,主要有两个重要的事件发生,一是十八大之后,新一届领导在2013年的两会报告中提出要研制延迟退休方案,这是一个正式的国务院文件。另外,2013年开始,我国养老服务业产业第一部立法正式颁布。
为此,我们把2013年也称为“养老服务元年”。此后,我国的养老服务产业或者叫养老服务业的立法从中央到地方开始批量推出,这在以前是从来没有过的现象,很显然,养老服务业受到中央的重视。
简而言之就是,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大量的制度法规集中批量推出,2013年成为“养老服务元年”,同时,十八届党中央领导的更替以及对养老服务业的重视。这两方面是我国推出延迟退休年龄的两个背景。
记者:对于清华以及社科院等几家方案,您更倾向于哪个?
董登新:针对2015年的几个民间版本的延迟退休方案,无论是社科院、清华、人大还是武大的,应该说每一个版本的延迟退休方案都各有所长,其中,我比较赞同社科院的版本,它的目标就是实行中国劳动力退休年龄的大一统,这个是欧美的一种市场理念,它们的退休制度基本上采取的是统一男女退休年龄的做法,也就是说,它达成了男女退休年龄的统一,这个非常重要。
其他的版本的方案在男女退休年龄上还存在差异化,或者说长时间存在多种的退休的年龄规定,这种多轨制跟退休年龄改革这个大的趋势和方向不太吻合。